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【信披】查看更多考評等級
回顧2024年,中國經濟延續(xù)回升向好態(tài)勢的同時,亦面臨國內需求不足,部分企業(yè)生產經營困難,群眾就業(yè)增收面臨壓力等挑戰(zhàn)。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25年將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,部署明年經濟工作。
12月14日,在“《財經》年會2025:預測與戰(zhàn)略”暨2024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,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,展望2025年發(fā)展機遇與挑戰(zhàn),建言明年經濟工作。
消解債務風險要依靠國民經濟增長
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,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。打好政策“組合拳”。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、原副院長,國家金融與發(fā)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指出,今后宏觀調控政策會越來越集中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(xié)調配合問題,而協(xié)調配合的關鍵是如何處理政府債務。
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“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”。李揚表示,一般來說,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擴大支出、增加赤字,增加赤字就是增加債務。我國在新的財政刺激政策下,將有更多政府債務產生。
長期以來,我國對于財政赤字率是否“破3”較為謹慎。李揚指出,“赤字率不超3%、政府債務余額占GDP之比不超60%”是未經科學論證的公式。這實際上是歐元推出過程中,為了解決沒有統(tǒng)一財政的缺陷,退而求其次的解決辦法?!皼]有哪一個歐元區(qū)國家受此限制”。
他表示,要全面認識債務的可持續(xù)性。政府債務擴張導致的經濟增長速度應快于政府債務率增速。政府債務的發(fā)行有極強的貨幣政策效應。因此,“關鍵是要建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(xié)調配合的有效機制?!?/p>
此外,對于新一輪地方化債工作,李揚強調,債務風險不可被消滅,只能被轉移、分散或得到管理。真正消解債務風險要依靠國民經濟增長。
人口結構中蘊含需求潛力,需擴大基本公共服務供給
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,大力提振消費、提高投資效益,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。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、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看來,我國人口結構中蘊含需求潛力?!瓣P鍵是打破特定人口的消費瓶頸,包括收入決定的消費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務決定的消費意愿?!?/p>
蔡昉指出,無論從人均收入水平、資源能夠滿足的程度還是可開發(fā)的人口紅利看,我國的經濟增長潛力還在,還是“趕超型”的經濟增長速度,即快于世界平均水平、快于發(fā)達國家水平。
他同時強調,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是一個客觀事實,但是不會自然轉化為經濟增長速度,必須通過政策、通過改革將其釋放出來。“改革紅利在于戶籍制度改革和增加勞動力供給。”
在蔡昉看來,我國人口結構中蘊含需求潛力。必須從提高收入、社會保障水平等角度提高人們的消費意愿,提高人民的消費能力。同時,通過擴大基本公共保障,讓人們沒有后顧之憂。
蔡昉指出,老年人收入、社保、心態(tài)因素及中年就業(yè)群體面臨“現(xiàn)收現(xiàn)付難題”(繳費、贍養(yǎng)、儲蓄負擔),使人口年齡結構與消費能力年齡分布不一致。打破這一“悖論”的關鍵是擴大基本公共服務供給,推進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。
“我們固然要在一次分配領域繼續(xù)保持增加人民的工資收入,繼續(xù)保持增加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。與此同時,政府能在擴大公共產品供給上發(fā)力,以此保證居民的消費,保證人力資本的形成?!彼f。
2030年以前經濟增速必須“保5”
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,明年要保持經濟穩(wěn)定增長?!皩崿F(xiàn)正常的經濟增速是高質量發(fā)展的基礎?!敝袊斦茖W研究院原院長劉尚希強調,在2030年以前,經濟增速必須“保5”。中央經濟會議已明確政策方向,即實施超常規(guī)逆周期調節(jié),采取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。
在具體事實上,劉尚希認為,一是宏觀政策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機結合,形成合力。政策與改革可以相互促進,短期與長期相互兼顧。通過改革拓展政策空間,改變依賴地方的宏觀調控模式,提高政策傳導效率。通過改革拓展發(fā)展空間,提高潛在增長率、全要素生產率。
二是推動優(yōu)化央地財政結構。劉尚希指出,財稅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提高中央支出比例。應適度提高中央赤字率、中央負債率,提高中央支出比例。
三是財政貨幣政策一體化。財政政策有很強的貨幣效應,二者必須一體化操作??煽紤]聯(lián)手設立應急流動性金融工具(SPV),收購地方重大項目資產,重構央地投融資結構。
四是構建中期宏觀政策框架。為確保政策的延續(xù)性,現(xiàn)在就應該明確2030年之前的宏觀政策框架。劉尚希認為,中期目標應該是在高質量發(fā)展的前提下,站穩(wěn)5%經濟增速。
大力提升基礎研究投入,推動新質生產力發(fā)展
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,以科技創(chuàng)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(fā)展,建設現(xiàn)代化產業(yè)體系。“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是檢驗新質生產力的唯一標準?!北本┐髮W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表示,能夠提升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投資領域,也就是科技革命催生出的新節(jié)點行業(yè)、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被掣肘的領域。
劉俏強調,要大力提升基礎研究的投入。我國去年基礎研究經費達2212億元,下一步可以考慮“更加積極”的財政政策支持擴大基礎研究投入,將中國的基礎研究經費提高4至5倍。同時,保持一些關鍵領域、形成未來產業(yè)的重要領域的投資強度。可以考慮通過財政或者貨幣政策提供一定的投資強度的保障。
此外,劉俏指出,我國居民消費相較于發(fā)達國家還有一定距離。如果我國長期依靠外需,依靠出口市場,會約束中國經濟。
他建議,將財政金融體制改革,宏觀政策和產業(yè)政策的施力重點逐漸從生產端向需求端和最終消費傾斜。
“提振消費的最簡單辦法就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?!眲⑶伪硎?,通過一系列制度改革包括財政政策等,最終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。
他指出,我國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與戶籍人口城市化率存在差異。建議開展公積金制度、租賃住房建設、公募REITs三位一體的改革,大力推進農業(yè)轉移人口“市民化”。
強化政策激勵約束,推動低碳轉型投資
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“協(xié)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,加緊經濟社會發(fā)展全面綠色轉型”。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在會上表示,我國低碳轉型投資,氣候適應投資,自然、生物多樣性投資大有可為。
王信指出,當前,全球氣候投融資需求尚未得到滿足。為實現(xiàn)巴黎協(xié)定目標,未來數(shù)年需要巨額投資。在世界范圍內,發(fā)達國家和發(fā)展中國家都存在綠色低碳轉型投資缺口,但發(fā)展中國家的資金缺口更大,大體上是發(fā)達國家的兩倍,且差距不斷擴大。
在王信看來,相關投資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可持續(xù)金融標準,金融支持缺乏有效依據(jù);信息披露不足,不利于對相關項目做出合理評估;缺乏激勵約束;能力建設跟不上等。
“大力推動低碳轉型、氣候適應、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投資?!蓖跣沤ㄗh,強化頂層設計,應將低碳轉型納入宏觀經濟分析和財政金融等政策框架,強化針對具體行業(yè)、地區(qū)低碳轉型的跨部門政策協(xié)調。加快可持續(xù)金融標準的制定和使用。加快轉型標準的落地使用。大力推動可持續(xù)信息披露,推動大金融機構、綠色金融改革創(chuàng)新試驗區(qū)的金融機構盡快提升信息披露水平。強化轉型計劃的制定和實施。
王信還表示,應強化政策激勵約束。加強財政、貨幣政策協(xié)調配合,增強政策合力。
在強化財政激勵方面,可以考慮利用我國增加超長期國債和地方專項債發(fā)行規(guī)模、適當調整專項債資金用途的契機,設立更多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基金,利用財政擔保、貼息等方式,大力發(fā)展混合融資,撬動民間資金支持綠色低碳發(fā)展。將更多補貼用于環(huán)保和低碳轉型,提高氣候適應能力,也有利于促消費。
在強化貨幣政策工具等支持方面,目前中國人民銀行(下稱“央行”)正在研究擴大央行碳減排支持工具的規(guī)模和使用范圍,下一步也會考慮適時將轉型貸款納入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支持范圍。未來還將進一步優(yōu)化央行綠色再貼現(xiàn)、綠色抵押品等政策,支持低碳轉型。完善金融機構可持續(xù)金融考核評價,激勵其加強對低碳轉型的支持。
轉載請注明來自唐山優(yōu)異科技,本文標題:《明年經濟工作怎么干?李揚、蔡昉、劉尚希、劉俏、王信發(fā)聲》
還沒有評論,來說兩句吧...